18世紀工業革命后,科學技術迅速發展,這迫使科學家們開始尋找能保持經久不變,且國際統一的長度測量標準:
靠前屆國際計量大會:靠前次給米下定義,即“0℃時,巴黎國際計量局的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的兩端刻線記號間的距離”,米原器誕生。
第十一屆國際計量大會:定義米為氪-86光波的1650763.73倍,自此米的定義從實物基準變為了自然基準,更加穩定,易于復現。
第十七屆國際計量大會:再次賦予“米”新的定義,即“光在真空中行進1/299792485秒時間間隔內所經路徑的長度”。米的定義獲得了更高的準確度。
經過三次定義,“米”終于成為了我們熟悉的長度計量單位,長度的測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:身高、路程和衣服尺寸等測量;在各種工程中對測量精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為了保證其測量工具的精確性和可靠性,可以通過第三方機構進行溯源。